iso file download
ICS 65.020.01 B 16 DB37 山东省地 方标准 DB37/T 361---2003 苹果轮纹病测报调查规范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03-02-20发布 2003-04-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61-2003 前言 本标准依据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编制而成。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德满、朱军生、薏礼涛、杨万海、任宝珍、张禹、牟山、郭振宗、姜月菊。 本标准自2003年4月1日起实施。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DB37/T 361-2003 苹果轮纹病(Apple ring spot)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苹果轮纹病发生情况调查、记载及预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测报任务的病虫测报站(点)。 2术语 病果率:指病果数占调查总果数的百分率。 病情指数:指各级病果数与各级代表数值乘积之和与调查总果数与最高级代表数值乘积的比率。 3症状及病原 症状苹果轮纹病又称粗皮病、黑腐病、烂果病、轮纹褐腐病等。主要为害枝于和果实,叶片受害 较少。枝干染病,多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溃状暗褐色小斑点,渐扩大,质地变得坚硬,中心突起,边 缘龟裂,病、健部产生裂缝并遂渐加深,病组织有时可翘起脱落,刮去患病组织后,在树皮内侧可见黑 色坏死点,病情严重的可深达木质部。果实发病,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以皮孔为中心,初期产生褐 色水渍状小斑点,近圆形,小斑点迅速扩展,呈淡揭色或褐色,具同心轮纹,不凹陷,病斑发展迅速, 条件适宜时数天内可全果腐烂,病部溢出茶褐色粘液,并发出酸臭气味。 病原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 piricola (Nose) Koganezawa et Sakuma 该菌是干腐病 菌的一个专化型,形态相似,但致病性不同。异名:Physalospora piricolaNose.称梨生囊孢壳,无性 世代为Macrophomakawatsukai Kara 称轮纹大茎点菌。 调查内容及方法 4.1枝于轮纹病瘤调套 4.1.1调查时间:3月下旬。 4.1.2调查方法:选有代表性的果园3~5个,双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1株,每园共选5株树,每株按东 南西北方向在3~6年生枝干上从上往下标定50cm长的枝干4段,测量枝于的表面积,调查轮纹病瘤数量, 并分级记载(见病瘤分级标)。将结果记人附录A表A1。 4.2果园空中孢子捕捉系统观测 4.2.1捕捉时间:花谢后开始至果实采收时为止。 4.2.2捕捉方法:在感病品种树冠内设一一孢子捕捉器,根据需要可自制四面装上涂有凡士林的载玻片, 每5天更换1次载玻片,取回室内镜检。镜检时,可采取5行取样法(10×25~40)记载所捕获的轮纹病 孢子量。将结果记人附录A表A2。 4.3田间果实发病情况调查 4.3.1调查时间:在果实收获前10天,采取一次性调查。 4.3.2调查方法:选取上年发生重的果园2~3个,双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1株,每园共选5株树,每树 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随机调查100个果实,并分级(见分级标准)记人附录A表A3。 5 预测预报 通过发病情况的调查统计,得出枝于病瘤的多少,可作为预测苹果轮纹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子之一, 田间病果率及平均严重级别,又可以作为预测储藏期发病程度轻重的因子之一,根据调查的病瘤和病果 1

.pdf文档 DB37-T 361-2003 苹果轮纹病测报调查规范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7-T 361-2003 苹果轮纹病测报调查规范 山东省 第 1 页 DB37-T 361-2003 苹果轮纹病测报调查规范 山东省 第 2 页 DB37-T 361-2003 苹果轮纹病测报调查规范 山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10-27 08:33:0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