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858—2013 金针菇工厂化袋栽工艺生产技术规程 2013 - 12 - 25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2 - 25 实施 发 布 DB41/T 858—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济源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济源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晋四清、尚光贞、汪醒平、吴荣平、吴明、李泽义、易承锋。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张安斌、商小斌、郑霞娟、牛景景、吴小勇、葛慧利、成翠霞、曹贤。 I DB41/T 858—2013 金针菇工厂化袋栽工艺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针菇的术语与定义、产地环境、设施与设备、消毒、生产工艺、采收、包装上市。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金针菇工厂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8-2007 无公害产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DB41/T 462-2006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规范 DB41/T 464-2006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范 DB41/T 470-2006 金针菇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培养基质 具有适宜的理化性质,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基质。 3.2 菌种 生长在适宜基质上,具结实性的菌丝培养物,包括母种、原种、栽培种。 3.3 栽培种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种,也 称三级种。 3.4 子实体 产生孢子的真菌组织器官。 1 DB41/T 858—2013 3.5 消毒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3.6 灭菌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的方法。 3.7 无菌 不含活菌体。 3.8 接种 将菌种移植到培养基物中的操作。 3.9 菌种退化 菌种生产过程中,由于遗传变异、环境变化、人工因素造成生活力下降的现象。 3.10 催蕾 采取控温、控湿、通风、振动及适当光照等方法促进菇蕾形成的技术措施。 3.11 搔菌 搔动培养料表面的菌丝,形成机械损伤,刺激子实体形成的技术措施。 4 产地环境 应符合NY 5358-2007的要求。 5 设施与设备 5.1 原料库 原料库防雨、通风、地面硬化,应满足30d生产用料的库容量。 5.2 装袋车间 2 DB41/T 858—2013 按日生产量配备拌料、装袋等机械设备,地面应硬化、平坦、水电充足,使用方便,备有水槽、地 沟和下水道,出入方便。 5.3 灭菌车间 车间应空间充足,水电齐全,通风散热良好,与装袋操作车间和预冷室相通,按日生产量配备蒸汽 发生源、高压或常压灭菌设备。 5.4 净化接种室 按日生产量设置净化接种室面积,包括预冷、净化缓冲和接种操作室。接种操作室消毒试剂和设备 应符合 DB41/T 464-2006 附录 A.1.5。 5.5 菌丝培养室 按日生产量设置培养室数量和面积,菌丝培养室应有调风调湿调温调光控制系统,并符合DB41/T 464-2006中附录A.1.6的规定。 5.6 搔菌室 按日生产量设置搔菌室空间面积,并设净化水入口、排水、调温调湿设备和一些附属设施。 5.7 育菇室 按日生产量设置育菇室面积面积,育菇室床架设5~8层,层间距40cm,宽度90cm,应具备调风调湿 调温调光智能化控制系统。 5.8 产品包装车间和低温贮存库 按日生产量配备相适应的分装器械和设备。贮存库温度控制在 3℃~5℃。 5.9 其它附属设施 以简便、高效、经济为原则,按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各生产车间合理设置连接设施,如:轨道 和传送带等。 6 消毒 6.1 紫外线消毒法 紫外灯照射30min~60min,用于各种器具表面或空气消毒。 6.2 药物消毒 采用75%酒精、3%来苏尔等消毒剂,用于各种器具表面和使用操作工具的消毒。 6.3 熏蒸消毒 采用汽雾消毒盒(剂),用于室内空间消毒,消毒剂配制和使用方法均应符合DB41/T 464-2006中 附录C的要求。 7 生产工艺 3 DB41/T 858—2013 7.1 生产工艺流程 备料→预处理→原料配制→装袋→灭菌→预冷→接种→菌种培养→搔菌→催蕾→抑制→套袋→菇 期管理→采收→分级包装。 7.2 品种选择 选择性状优良,抗逆性强,适宜工厂化生产的品种。 7.3 菌种 菌种应符合本品种感官指标,菌丝粗壮,生活力强,无退化,无杂菌污染。 7.4 培养基质 7.4.1 基质 木屑、玉米芯、棉子壳、米糠、麸皮、玉米粉和少量石灰、石膏等。 7.4.2 质量要求 应符合NY/T 5099的要求。 7.4.3 推荐配方 配方 1:玉米芯 36%、棉子壳 30%、麸皮 30%、玉米粉 3%、石灰 1%。 配方 2:木屑 33%、玉米芯 30%、米糠 22%、麸皮 11%、玉米粉 3%、石灰 1%。 配方 3:棉籽壳 45%,麦麸 30%,木屑 21%,轻质碳酸钙 1%,过磷酸钙 1%,玉米芯 2%。 7.4.4 搅拌装袋 采用三级搅拌系统把配好的原料混合均匀,含水量控制在 64%~65%,pH 值为 6~7。利用冲压式搅 拌机把混合好的原料迅速装袋,打孔和压盖,装料深度为袋长的 2/3,松紧适宜,不漏气,转运过程不 得损伤料袋。 7.4.5 灭菌 装袋后 3h 内必须进入灭菌流程。 7.4.5.1 常压灭菌 料袋在灭菌锅内分层排列,保持良好的蒸汽循环,温度升至 100℃开始计时,保持 12h,再闷锅 6h。 7.4.5.2 高压灭菌 料袋在锅内分层排列,保持良好的蒸汽循环,灭菌前先排放两次冷空气,0.15MPa~0.18MPa 压力 下保持 3h,自然降压、出锅。 7.4.6 预冷 进入消毒过的预冷室后,冷却至30℃以下。 4 DB41/T 858—2013 7.5 接种 7.5.1 接种室消毒 按DB41/T 464-2006中附录F规定的方法进行消毒。 7.5.2 接种方法 按DB41/T 464-2006中附录G规定的方法进行接种。 7.5.3 接种量 每袋接种量达料重的3%~5%。 7.6 培养 培养室温度为 16℃~18℃,湿度小于 60%,二氧化碳浓度小于 3500uL/L,光照小于 50LX,7d~8d 检查一次,发现杂菌及时拣出,培养 25d~30d,菌丝长至 2/3 时即可进入搔菌流程。 7.7 搔菌 使用专用搔菌工具和设备使料面菌丝断裂、去除袋口表面菌种块,并将料面整平,适当补水,使菌 丝快速恢复。 7.8 催蕾 搔菌处理后应及时进行催蕾,采取降温措施,温度控制在12℃~13℃,同时湿度保持在90%~95%,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000uL/L~1800uL/L之间,子实体形成雏形,催蕾结束。 7.9 抑制 子实体1cm~2cm时,开始抑制,温度控制在3℃~5℃,室内保持微风循环,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 2500uL/L左右,减少上下层温差,同时,每天50LX~100LX光照1h,5d~7d后抑制结束。 7.10 套袋 子实体长至4cm以上时,开始套袋,外套袋采用比原菌袋宽4cm、长40cm的聚乙烯塑料袋,外套袋端 口超过子实体高度2 cm,随着子实体生长,对外套袋进行向上逐渐提拉,高度始终超过子实体2cm~3cm, 整个生长期提拉3~5次。 7.11 育菇管理 套袋后,菇室温度控制在 5℃~10℃左右,湿度在 85%~90%,促使菇蕾分化分枝,二氧化碳浓度控 制在 2500uL/L~10000uL/L 之间,每天通风,无光培养,使菇柄粗状,整齐一致。 7.12 病虫害防治 按DB41/T 462-2006的规定执行。 8 采收 子实体长度达13cm~15cm,菌盖直径达0.5cm~1.0cm时为收获适期,及时采收。 5 DB41/T 858—2013 9 包装上市 采收后进入包装间,产品按DB41/T 470-2006的规定执行,进行挑选、剪根分级包装和贮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pdf文档 DB41-T 858-2013 金针菇工厂化袋栽工艺生产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T 858-2013 金针菇工厂化袋栽工艺生产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1 页 DB41-T 858-2013 金针菇工厂化袋栽工艺生产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2 页 DB41-T 858-2013 金针菇工厂化袋栽工艺生产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09:57:40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