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729189.2 (22)申请日 2022.06.24 (71)申请人 浙江省人民医院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拱 墅区上塘路 158号 (72)发明人 郑小春 陈凌峰 潘若浪 林敬阳  尹丽娜 邵燕飞 杨秀丽 黄萍  (74)专利代理 机构 杭州知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95 专利代理师 赵越剑 (51)Int.Cl. C07K 7/08(2006.01) C12N 15/12(2006.01) A61K 38/10(2006.01) A61P 35/00(2006.01)A61P 35/04(2006.01) (54)发明名称 靶向L1CAM的多肽 及其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向L1CAM的多肽及其应 用, 以L1CA M为靶点, 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包括 SEQ ID No.1、 SEQ  ID No.2、 SEQ  ID No.3中至少 一种。 本发 明通过特异性靶向结合肿瘤细胞上的 L1CAM, 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具有较 好的临床应用价 值。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序列表1页 附图5页 CN 114933636 A 2022.08.23 CN 114933636 A 1.一种靶向L1CAM的多肽, 其特征在于, 以L1CAM为靶点, 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包括 SEQ ID No.1、 SEQ ID No.2、 SEQ ID No.3中至少一种。 2.一种核酸分子, 其特 征在于, 所述核酸分子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向L1CAM的多肽。 3.一种药物组合物, 其特 征在于, 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向L1CAM的多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所述的靶向L1CAM的多肽药 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5.一种靶向L1CAM的多肽 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肿瘤包括结直肠癌、 乳腺癌、 卵巢 癌、 子宫内膜癌、 肺癌、 肾癌、 胃癌、 胰腺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 其特 征在于, 所述的多肽具有抗肿瘤 细胞增殖的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 其特 征在于, 所述的多肽具有抗肿瘤 细胞转移的作用。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4933636 A 2靶向L1CAM的多肽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药技 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靶向L1CAM的多肽 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恶性肿瘤是当今全世界导致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随着 医学水平的发展,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 包括手术, 放化疗、 靶向治疗, 以及最 新的免疫治疗。 尽管如此, 治疗效果仍然很不理想, 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依然很低。 浸润和转 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表现特征, 也是肿瘤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包括细胞黏附、 基质降 解以及细胞运动三个主要步骤。 细胞黏附破裂是肿瘤转移复杂过程中的首要步骤, 在肿瘤 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主导作用。 L1CAM(L1细胞黏附分子, 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是一 种由六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 一个跨膜 区和一个短的细胞质尾组成的跨膜糖蛋白, 属于 细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L1作为Wnt /β‑catenin( β ‑cat)/LEF/TCF信号通路的靶基 因, 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中发挥重要作用。 L1CAM通常在正常人类组织中表达缺失, 但在 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过表达, 如结直肠癌、 乳腺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 肺癌、 肾 癌、 胃癌、 胰腺癌等, 参与肿瘤发生及发展, 调控肿瘤细胞的侵袭、 转移及耐药等过程, 对恶 性肿瘤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在结直肠癌中, L1CAM的表达不仅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而 且增强了肿瘤侵袭相关基因产物的表达, 与肿瘤的浸润和 转移密切相关, 目前大量临床研 究结果已证实L 1CAM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 组织学分级、 转移和患者预后不良等密切 相关, 是强有力的预后因子和改善肿瘤转移的明确治疗靶点。 目前 临床上尚缺乏L 1CAM的有 效靶向药物。 有少量临床前研究在探索开 发靶向L1CAM的单克隆抗体。 但治疗性抗体药物 开 发难度大、 生产成本很高, 同时抗体疗法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缺陷, 如器官或肿瘤渗透性差、 易引发不适当的免疫反应等, 在肿瘤疾病治疗中受到了一定限制。 多肽药物拥有高特异 性、 较好的肿瘤微环境渗透作用、 低毒性、 易改造、 易合 成、 研发成本更低等优点, 可以作为单克 隆抗体的替代分子, 解决抗体的高成本和高免疫原 性等不利于其广泛应用的因素。 因此, 开 发靶向于L1CAM的多肽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发展 新方向。 [0003]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种筛选结合特异性抗原或靶分子的多肽、 蛋白或抗体的实验 技术, 最初由美国Missouri大学的Smith所创建, 并于201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该技术 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外源肽或 蛋白基因插入噬菌体特定的蛋白基因, 外源基因编 码的 多肽或蛋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呈现在噬菌体表面, 被展示的多肽或 蛋白能够保持相对独立 的空间构象和生物活性。 噬菌体库经过生物淘选, 即噬菌体库与靶分子培养, 洗去 未与靶分 子结合的克隆株, 收集、 扩增、 富集结合的克隆株, 经过3~5轮富集, 逐步提高可以特异性识 别靶分子的噬菌体比例, 最终获得与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克隆株, 对获得的克隆株 进行基因测序即可确定其所编码的蛋白序列。 该技术由于信息容量大、 筛选通量高、 操作方 便等特点, 已经成为肽类新药开 发的重要工具, 目前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多肽的筛选研究。 基 于该技术筛选到的多种靶向肽有望代替传统治疗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并且目前已有多个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14933636 A 3

PDF文档 专利 靶向L1CAM的多肽及其应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靶向L1CAM的多肽及其应用 第 1 页 专利 靶向L1CAM的多肽及其应用 第 2 页 专利 靶向L1CAM的多肽及其应用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4-03-03 12:09: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