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821306.8 (22)申请日 2022.07.13 (71)申请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 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 都市金牛区星辉西 路8号 (72)发明人 赖逸峰 唐军 周盟 方长建  赵一静 康永君 饶明航 黄扬  白蜀珺 刘济凡  (74)专利代理 机构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51220 专利代理师 张杨 (51)Int.Cl. G06F 30/13(2020.01) G06F 30/20(2020.01) G06Q 50/08(2012.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 法 (57)摘要 本发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 公开了一种基于 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包括: S1、 定 义楼板数据模型, 形成具备楼板概念、 楼板几何 信息、 构件关联关系、 分析计算结果的楼层; S2、 确定需要进行楼板上部钢筋布置的对象楼层; S3、 获取所述对象楼层的所有的楼板支座位置及 楼板支座数量; S4、 根据所述楼板支座位置及楼 板支座数量进行楼板上部钢筋布置。 本方法可根 据楼板跨度、 楼板形状以及楼板交错情况自动协 调楼板钢筋, 自动布置出满足工程应用的楼板钢 筋排布方式, 能够覆盖工程中各种复杂情况, 极 大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7页 CN 115422626 A 2022.12.02 CN 115422626 A 1.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 布置方法, 其特 征在于, 包括: S1、 定义楼板数据模型, 形成具备楼板概念、 楼板几何信息、 构件关联关系、 分析计算结 果的楼层; S2、 确定需要 进行楼板上部钢筋 布置的对象楼层; S3、 获取所述对象楼层的所有的楼板支座 位置及楼板支座数量; S4、 根据所述楼板支座 位置及楼板支座数量进行楼板上部钢筋 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定 义所述楼板数据模型的步骤为: S1.1、 基于楼板的几何特性, 获取所述楼板的几何数据, 并根据所述几何特性和所述几 何数据得到几何信息; S1.2、 获取 所述楼板关于理论配筋的分析计算结果; S1.3、 基于所述楼板的钢筋配置, 获取所述楼板关于钢筋配置的钢筋数据, 并根据所述 钢筋配置和所述钢筋数据得到钢筋信息; S1.4、 将所述几何信息、 所述分析计算结果和所述钢筋信息作为所述楼板的绘制信息 进行存储, 以生成所述楼板的楼板数据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S2 中, 确定需要进行楼板上部钢筋布置的对 象楼层的具体步骤为: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楼层 标高, 选定需要进行楼板上部钢筋自动布置的目标楼层的平面作为对 象楼层, 若目标楼层 存在夹层, 则将夹层隔离出来作为 一个单独的对象楼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S3 中, 获取所述对象楼层的所有的楼板支座类型及楼板支座的数量的具体步骤为: S3.1、 选择所述对象楼层中任一楼板对应的其中一条边, 根据该楼板的构件关联关系 数据, 获取与该边相接的楼板及无相接楼板区域, 得到该边的楼板支 座, 并将与该边相接的 楼板数量与无相接楼板区域数量相加, 计算得到该边的楼板支座数量; S3.2、 重复S3.1, 获取 该楼板的每一条边对应的楼板支座数量; S3.3、 重复S3.1和S3.2, 得到所述对象楼层的所有楼板对应的楼板支座及楼板支座数 量, 并对楼板支座进行编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S4 中, 根据所述楼板支座 位置及楼板支座数量进行楼板上部钢筋 布置的具体实施方法为: S4.1、 定义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所需参数, 所述参数包括两支座最小间距、 两支座上部钢 筋最小净距、 预设钢筋组合; S4.2、 选定S3得到的第一楼板支座并计算所述第一楼板支座的楼板上部钢筋的伸长长 度; S4.3、 计算与所述第 一楼板支座在同一楼板的第二楼板支座的楼板上部钢筋的伸长长 度; S4.4、 分别通过两支座最小间距和两支座上部钢筋最小净距, 结合第二楼板支座的位 置和第二楼板支 座的楼板上部钢筋的伸长长度, 判定第一楼板支座对应的楼板上部钢筋是 否拉通, 若拉通, 则跳转到S4.5, 否则, 判定第一楼板支座对应的楼板上部钢筋 为不拉通, 跳 转到S4.6;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115422626 A 2S4.5、 将第一楼板支座的支座编号、 第二楼板支座的支座编号记录成一个临时拉通支 座集, 跳转至S4.7; S4.6、 通过所述第一楼板支座所属的所述楼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计算结果数据, 得到所 述第一楼板支座的配筋计算值, 并将所述第一楼板支座的配筋计算值与预设钢筋组合中的 配筋面积进行匹配, 通过最小差值原则确定所述第一楼板支座最适合的配筋结果, 根据配 筋结果在预设钢筋组合中选择出合适的钢筋, 将选择的钢筋绘制在所述第一楼板支 座的1/ 2处以完成楼板上部钢筋的图形的绘制; S4.7、 重复S4.2 ‑S4.4, 直到所述对象楼层中所有不拉通的楼板支座完成楼板上部钢 筋 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两支座 最小间距定义 为: 同一楼板数据模型中, 允许不拉通的两个楼板支座的最小间距; 所述两支座上部钢筋最小净距定义为: 同一楼板数据模型中, 允许不拉通的两个支座 上部钢筋的最小净距; 所述预设钢筋组合定位为: 通过可选钢筋直径和可选钢筋间距组成的钢筋组合, 得到 相应的配筋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S4.3中, 第二楼板支座的确定方式为: 第二楼板支座与所述第一楼板支座同属于同一个楼 板, 沿所述第一楼板支座作一条垂直平分线, 向所述第一楼板支座所属楼板的内侧延伸直 到与所述第二楼板支座相交, 并得到第一楼板支座和第二楼板支座之间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S4.4、 判定第一楼板支座对应的楼板上部钢筋是否拉通的具体方法为: S4.4.1、 当第一楼板支座和第二楼板支座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设置的两支座最小间距 时, 判定所述第一楼板支座的楼板上部钢筋拉通; 当第一楼板支座和第二楼板支座之间的 间距大于设置的两支座 最小间距时, 转入S4.4.2; S4.4.2、 用第一楼板支座和第二楼板支座之间的间距, 分别减去第一楼板支座的上部 钢筋的伸长长度和 第二楼板支座的上部钢筋的伸长长度, 得到第一楼板支 座和第二楼板支 座之间的两支座上部钢筋净距, 当第一楼板支 座和第二楼板支 座之间的两支 座上部钢筋净 距小于等于 设置的两支 座上部钢筋 最小净距时, 判定所述第一楼板支座的楼板上部钢筋拉 通, 并将第一楼板支座和第二楼板支座的编号记录于一个临时拉通支座集; 当第一楼板支 座和第二楼板支 座之间的两支座上部钢筋净距大于 设置的两支 座上部钢筋 最小净距时, 判 定第一楼板支座楼板上部钢筋不拉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 包括S4.8、 遍历所有临时拉通支 座集, 对具有相同的支 座编号的临 时拉通支 座集进行合并, 得到多组需要拉通的拉通支座 集; S4.9、 选择合并后的拉通的任意一个拉通支座集, 从该拉通支座集中的每个楼板支座 所属楼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计算结果数据中获取对应的支 座配筋计算值, 取各楼板支 座的配 筋计算值中最大的配筋计算值作为该拉通支 座集的配筋计算值, 将该拉通支 座集的配筋计 算值与预设钢筋组合中的配筋面积进 行匹配, 通过最小差值原则确定支 座集最适合的配筋 结果, 根据配筋结果, 在拉通支座 集中最短楼板支座的1/2处绘制楼板上部钢筋图形。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115422626 A 3

PDF文档 专利 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第 1 页 专利 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第 2 页 专利 一种基于数据模型的楼板上部钢筋布置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4-02-24 00:40:3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