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1
CCS C 0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4506 —2023
通督调神针刺疗法应用指南
Guid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dredging du channel and
regulating mind
2023 - 07 - 31 发布 2023 - 08 - 31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4506 —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庆市立医院、亳州健康养生产业研究院、阜阳
市第五人民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颖、胡进、李伟、刘奕蕾、李妩玲、张娓、王婧吉、张成、张闻东、唐云、
吴海洋、王海涛。
DB34/T 4506 —2023
1
通督调神针刺疗法应用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通督调神针刺疗法的适应症,并规定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开展通督调神针刺疗法的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通督调神 Tongdu Tiaoshen
由全国名老中医张道宗教授提出的,通过针刺督脉穴为主治疗与中医“神”相关的疾病的针灸治疗
方法。
中风 Stroke 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
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
癫痫 Epilepsy 俗称羊癫疯,指发作期神志异常,元神失控所致意识昏扑,牙关紧闭,目睛上翻的情况,可出现昏
扑、跌倒、口吐白沫或口中怪叫表现。
痴呆 Dementia 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
床表现。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不知饥饿等。
眩晕 Vertigo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
“眩晕”。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DB34/T 4506 —2023
2
不寐 Insomnia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
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
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郁证 Syndrome of depression
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郁闷、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部胀满或易怒喜哭,或咽中
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刺手 The needling hand 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押手 The holding hand 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行针 Manipulating the needle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
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得气 Arrival of Qi
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
气已至针下。
4 适应症
中风
4.1.1 取穴 4.1.1.1 主穴:百会、上星、风府、哑门、大椎、筋缩、命门。
4.1.1.2 配穴:气虚血瘀配血海;风痰阻络配丰隆;肝阳上亢配行间;肝肾阴虚配太冲、太溪。
4.1.2 操作 4.1.2.1 百会、上星平刺 0.5-0.8 寸;大椎斜刺 0.5-1 寸;筋缩微向上斜刺 0.5-1 寸;命门直刺 0.5-
1 寸。风府、哑门针刺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以上诸穴均平补平泻。 4.1.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血海、太冲、太溪针用补法。丰隆、行间针用泻法。
以上配穴均双侧取穴。 4.1.2.3 针刺得气后,留针 40 分钟,期间行针 1 次,每日 1 次,30日为一个疗程。
癫痫
4.2.1 取穴
DB34/T 4506 —2023
3 4.2.1.1 主穴:龈交、百会、大椎、至阳、脊中、命门、鸠尾、腰奇、间使、丰隆。
4.2.1.2 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
脾俞、足三里;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4.2.2 操作 4.2.2.1 龈交向上斜刺 0.2-0.3 寸;百会平刺 0.5- 0.8 寸;大椎、至阳、脊中斜刺 0.5-1 寸;命门直
刺 0.5-1 寸。鸠尾向下斜刺 0.3-0.6 寸;腰奇向上平刺 1-1.5 寸。间使直刺 0.5-1 寸。丰隆直刺 1-1.5寸。以上诸穴,丰隆泻法,其余平补平泻。其中间使、丰隆双侧取穴。 4.2.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其中曲池、神门、合谷、阴陵泉、风池、膈俞、内关
针用泻法。心俞、脾俞、足三里、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针用补法。以上配穴均双侧取穴。 4.2.2.3 头部腧穴进针后,快频率捻转手法,每分钟 120-180 次,持续 2-3 分钟,留针 45 分钟,期间
行针 2 次,每日治疗 1次,15 日为一个疗程。
痴呆
4.3.1 取穴 4.3.1.1 主穴:百会、四神聪、神庭、风府、风池、水沟。
4.3.1.2 配穴: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痰浊上扰加丰隆、中脘、足三里;瘀血阻络者加内关、膈俞。
4.3.2 操作 4.3.2.1 百会向前平刺 0.5-0.8寸; 四神聪朝向百会方向平刺 0.5-0.8 寸。 神庭向上平刺 0.5-0.8 寸。
风府针刺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风池平透风府,双侧取穴。水沟向上斜刺 0.3-0.5 寸。以上诸穴,水沟针用泻法,其余平补平泻。 4.3.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肝俞、肾俞、足三里、中脘针用补法,丰隆、内关、
膈俞针用泻法。配穴除中脘外均双侧取穴。头部穴位间歇捻转行针。 4.3.2.3 针刺得气后留针 40 分钟,期间行针 1 次,每日1次,10 日为一个疗程。
眩晕
4.4.1 取穴 4.4.1.1 主穴:百会、风府、大椎、风池。
4.4.1.2 配穴;肝胆火盛加行间、支沟;肝肾不足加太溪、太冲;
4.4.2 操作 4.4.2.1 百会向前平刺 0.5-0.8 寸;风府针刺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
慢刺入 0.5-1 寸。风池平透风府,双侧取穴。大椎斜刺 0.5-1 寸;以上诸穴,均平补平泻。 4.4.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行间、支沟针用泻法。太溪、太冲针用补法。以上诸
配穴均双侧取穴。 4.4.2.3 针刺得气后,留针 40 分钟,每日 1次,10 日为1 个疗程。
不寐
4.5.1 取穴: 4.5.1.1 主穴:百会、神庭、印堂、安眠、神门、内关、三阴交。
DB34/T 4506 —2023
4 4.5.1.2 配穴: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太溪;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
肝火扰心加太冲、太溪;痰热扰心者加丰隆;胃气不和者加足三里、中脘。
4.5.2 操作 4.5.2.1 百会向前平刺 0.5-0.8寸, 神庭向上平刺 0.5-0.8 寸。 印堂采用提捏进针法, 提捏局部皮肤,
向下平刺 0.3-0.5 寸。安眠直刺 0.5-1 寸。神门直刺 0.3-0.5 寸。内关直刺 0.5-1 寸。三阴交直刺 1-1.5 寸。以上诸穴,三阴交针用补法,其余平补平泻。其中安眠、神门、内关、三阴交双侧取穴。 4.5.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心俞、肾俞、脾俞、胆俞、足三里、中脘、太溪针用
补法。太冲、丰隆针用泻法。以上诸配穴均双侧取穴。 4.5.2.3 针刺得气后,留针 40 分钟,期间行针 1 次,每日 1 次,10日为 1 疗程。
郁证
4.6.1 取穴 4.6.1.1 主穴: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
4.6.1.2 配穴: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心神不安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肝
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4.6.2 操作 4.6.2.1 百会平刺 0.5-0.8 寸。风府针刺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
入 0.5-1 寸。神庭向上平刺 0
DB34-T 4506-2023 通督调神针刺疗法应用指南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9-30 10:00:3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