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 B 16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060.1-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部分:抗条纹病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barley varieties for resistance to disease- Part 1:Barley stripe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6-12-23发布 201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NY/T3060.1—2016 前 NY/T3060《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抗条纹病; 第2部分:抗白粉病; 第3部分:抗赤霉病; 第4部分:抗黄花叶病; 一第5部分:抗根腐病; 第6部分:抗黄矮病; 一第7部分:抗网斑病; 第8部分:抗条锈病。 本部分为NY/T3060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青海大学、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靖环、蔺瑞明、邱军、杨建明、郭青云、冯晶、汪军妹、王凤涛、贾巧君、姚强、王 树杰、尚毅、华为、陈万权、徐世昌。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 NY/T3060.1—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部分:抗条纹病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大麦条纹病抗病性鉴定的技术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部分适用于大麦(HordeumuulgareL.)品种对条纹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抗病性评价。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1 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 2. 2 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ofdiseaseresistance 通过相应技术方法和标准鉴别寄主植物对特定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水平。 2. 3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引起发病的能力。 2. 4 人工接种 artificial 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放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2.5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scale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2. 6 抗性评价 evaluationof 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寄主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息服务平 2.7 分离物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分离获得的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2. 8 severity 严重度 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体积的百分率。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 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严重 程度。 2.9 大麦条纹病barleystripe 由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graminea(Rabh.)ItoetKuribay]引起的系统性侵染的大麦真菌病 NY/T3060.1—2016 害(参见附录A),主要由带菌种子传播或病原菌分生孢子借助风力传播,在大麦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 主要症状:叶片失绿坏死,形成与叶脉平行的赤褐色细长或断续相连的条纹,穗畸形,籽粒不饱满,植株 矮小不能抽穗或全株死亡等。 3病原物接种体制备 3.1病原菌分离和确立 从发病植株叶片的典型病斑上以常规组织分离法或单孢分离法分离条纹病病原物。分离物经形态 学鉴定为P.graminea(Rabh.)ItoetKuribay后,再经致病性测定,扩繁保存备用。抗病性鉴定接种条 纹病菌分离物应为当地的优势菌株 3.2菌株扩繁 将保存菌株转接到PDA 培养基中 10d.菌落长满整个培养血。 3.3菌种保存 3.3.1短期保存 PDA养 分离的菌株转接到 d.菌落长满整个 试管斜面,再转接 同样条件 下培养 菌茂 面·待 期间, ,菌株能保持致 次 满馨 接的菌 病能力,可做短暂保存 般可 保存18d20d。 PDA培养 上,多次转 商株致病力会降低或 S 丧失。 m 3.3.2长期保存 网隔离,防止外 来菌株孢子侵染。 休眠菌丝体在种子体 年~10年, 中再次分离获得病原菌株 带菌种子萌发 可炒病 般种子保存的菌株以 宜 生 长 工 幼芽的接种 采 用三明 a) 将保存的 供试南 木转接 暗条件下培 d.菌落长满 整个培养 种子洗净消 用 中洗1次 浸泡30s.无菌水 b) min. 冲洗1# 无菌水冲洗3次 再漫 种子露白·均匀摆放在长满菌 落的 血中,并取另一 c) 将消毒好 面,盖上培养血盖、并用保鲜膜封 长满菌落培 中黑暗条件下培 15d: 丝侵入到种子幼芽中, d) 将接种的种子和 乔基床 如上所述移植盆 收获带菌 4田间抗病性鉴定 田间抗病性鉴定在鉴定圃内进行, 采用人 接种 4.1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设在大麦条纹病常发区,并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和可控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的地块。 4.2感病对照品种和诱发品种 当地公认的高感品种,病情严重度达30%以上,如浙江的"花30”。 4.3田间设置及播种 4.3.1田间布局及播种量 播种方式为条播,行长0.8m~1.0m,行距0.25m。试验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播种3行鉴定品 种,其中包含1个高感对照品种,试验材料四周设2行~3行保护行。鉴定品种随机排列、编号,按常规 2 NY/T3060.1—2016 密度播种。 4.3.2播种时间 人工接种的发芽种子移种大田,幼芽接种方法同3.3.2.移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一致。自然 诱发鉴定的播种时间可根据气温适当推迟或提前,气温低于12℃,种子发芽缓慢,有利于带菌种子内潜 伏菌丝从芽鞘侵人到幼芽和嫩叶组织中,形成初侵染。 4.4田间管理 按当地生产水平及时灌水、追肥、中耕除草和害虫防治,鉴定期间不施用任何杀菌剂。成株期若遇 持续干旱,应进行田间人工喷水,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以满足病害发生所需条件 5病情调查及记载标准 5.1 调查时间 大麦乳熟期调查。 5.2调查方法 及项目 根据病害 症状 调查。 以株为单位 据表 调查50株 5.2.1 病情严 严重度划 ,即级 级2级和3级·分级及定状描述见表 表1大麦条纹病严重度分级及症状描述 严重度分级 症状描迷 及叶鞘上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积不超过总 百有较 穗受害,病小穗率不超 ·病株叶及叶鞘病斑多 穗插不出 点总叶面积5% 出白穗,病株矮化 6 鉴定结果 鉴定品种的平 (1) 式中: s 平均严重度; 服务平台 病级数(0~n); X,—i的单元数; S,—i级严重度的代表值。 7抗病性评价 7.1有效性鉴定判别 当鉴定圃中的高感对照品种达到其相应的平均严重度(80%以上)时,该批次抗条纹病鉴定结果视 为有效。 7.2抗病性评价标准 依据供试品种的平均严重度,评价其对条纹病的抗性水平,其评价标准见表2。 3 NY/T3060.1—2016 表2大麦条纹病抗病性类型及划分标准 平均严重度 抗病类型 免疫型Immune(IM) 0 高度抗病型Highlyresistant(HR) 10>S>0 中度抗病型Moderatelyresistant(MR) 0.1≤S<0.2 中度感病型Moderatelysusceptible(MS) 0.2<S<0.3 高度感病型Highlysusceptible(HS) S>80 7.3抗病性评价 鉴定重复2年,鉴定品种最终抗病性水平以记载的最高严重度为准,并按表2评价确定。 鉴定记载表格 大麦品种抗条纹病鉴定结果记载表格见附录B。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4 NY/T3060.1—201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大麦条纹病病原菌学名和形态描述 A.1无性态 禾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graminea(Rabenh&.Schlecht)Schoemaker,异名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Rabenh.ex Schlecht. tales)、暗色菌科(Dematiaceae)、德氏霉属(DrechsleraIto)真菌。病组织中的菌丝淡黄色。分生孢子梗 多由气孔生出,常3个~5个丛生,梗上顶生或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直或略弯,有2个~10个隔膜, 半透明至黄褐色,基部常较上端略宽,基细胞呈半球形,大小(30~110)μmX(1124)μm,次生分生孢 子梗及分生孢子较常见。 A.2有性态 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graminea(Rabh.)ItoetKuribay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腔菌 属(Pyrenophora)。在自然界很少见到麦类核腔菌(P.graminea)子囊壳。秋季在大麦秸秆上能形成子 囊壳。假囊壳略伸长,(576~728)um×(442~572)μm,表生或部分埋生,表面具有坚硬刚毛。刚毛上 常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子囊棒状或圆筒状,双囊壁清晰,顶端钝圆,基部着生在短柄上。子囊孢子(43~ 61)μm×(18~28)μm,浅黄褐色,椭圆形,末端钝圆,具有3个隔膜,中间细胞具有1个隔膜(偶尔2 个)。但末端细胞不具有纵隔膜。在病害侵染循环中子囊孢子不起作用。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5
NY-T 3060.1-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部分:抗条纹病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3:3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