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ICS 65.020 B 16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3060.3—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3部分:抗赤霉病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barley varieties for resistance to disease- Part 3:Head blight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6-12-23发布 201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NY/T3060.3—2016 前 NY/T3060《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抗条纹病; 第2部分:抗白粉病; 一第3部分:抗赤霉病; 一第4部分:抗黄花叶病; 一第5部分:抗根腐病; 第6部分:抗黄矮病; 第7部分:抗网斑病; 第8部分:抗条锈病。 本部分为NY/T3060的第3部分。 本部分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靖环、蔺瑞明、邱军、杨建明、冯晶、王瑞、贾巧君、王凤涛、汪军妹、华为、尚毅、 陈万权、徐世昌。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NY/T3060.3—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3部分:抗赤霉病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大麦赤霉病抗病性鉴定的技术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部分适用于大麦(HordeumuulgareL.)品种对赤霉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抗病性评价。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1 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 2. 2 抗性评价 evaluationof 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寄主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2. 3 致病性 pathogenicity 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引起发病的能力。 2. 4 人工接种 artificial 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放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2. 5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 scale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2. 6 分离物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病原物。 增息服务平台 2. 7 培养基culturemedium 可使病原物生长的自然和人工配制的基质。 2. 8 接种体inoculum 能够侵染大麦并引起病害的病原体。 2. 9 发病率prevalence 发病植株单元数占调查植株单元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在本部分中,植物体单 元为麦穗。 2. 10 1 NY/T3060.3—2016 严重度severity 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亦可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 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若干级别,分别赋予相应的代表值,表示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2.11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 全面考虑普遍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为不同级别 严重度与该级别的单元数乘积之和除以调查的总单元数乘以严重度最高级别数。 2. 12 大麦赤霉病barleyheadblight 由禾谷镰孢[FusariumgramanearumSchwabe,有性世 代Gibberellaeae(Schwein)Petch]引起的 穗部真菌病害。禾谷镰刀菌以腐生菌形式在农物B是玉米小麦和大麦)病残体上生存,在潮湿天 气中,从子囊壳中释放出 子囊孢子或在病残体上形 形成的分生抱子险风吹到麦穗 病原菌常先腐生在 伸出的花药上,然后再继 中的籽粒 早期症 部或 在穗轴上出现水渍 扣褪色病麦 外颖壳的合缝处可 状略带褐色小斑,水渍状和 染点开始向四周 或被侵染小穗基 红色至略带红色的菌丝团和分生孢子堆。发育期间受 复染籽 部常出现明显的橙 粒常皱缩,灰褐色·病 籽粒内部变色,成粉状 受复染 小穗成熟前就枯死 如穗轴被传染·侵染点 上穗部组织 全部变浅绿色 或灰白色,也能导致侵染C以 部分小穗不结实 3病原物接种体 A 3.1 从发病麦穗的 人常规组织分商 离法或单孢分离法分离赤霉病病原 物经形态学鉴 定后,通过纯化 及致 文病性测 后,紧保存备用 接种体 3.2大麦赤霉 病接 接种所用的分 种体分 麦粒接种 过鉴定当地的优势菌株 孢子接种体2 安 种。接种体的制备 4 田间抗性鉴定 田间抗性鉴定在 人 4.1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设置在大麦赤需病常发区, 优发病环境和可控灌油 件、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的地块。 4.2对照品种和诱发行品种的选择 对照品种为一组,采用当地公认的高抗品不 ·如浙江省使用的高抗、中抗和高 感对照品种分别为Gobernador、早熟3号和Stand 高感品种作为诱发行品种。 4.3田间设置及播种 4.3.1田间布局及播种量 采用开哇条播、等行距种植方式.行长0.8m~1.0m.行距0.25m。鉴定品种播种3行,设3次重 复,每次重复包含1组高抗、中抗和高感对照品种,顺序排列,编号。鉴定圃两侧各种2行~3行保护 行。按常规密度播种。 4.3.2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一致或适当调整播期,以便有利于植株接种和发病的气候条件(湿度与温度) 相遇。 2 NY/T3060.3—2016 4.3.3田间管理 按当地生产水平及时灌水、追肥、中耕除草和害虫防治,鉴定期间不施用任何杀菌剂。田间应配置 喷灌设施,接种后雨水不足,及时喷灌,以保持田间一定湿度,满足病害发生所需的条件。 4.4接种 4.4.1土表接种 4.4.1.1接种期 土表接种2次,第1次于拔节期,第2次于始穗期。 4.4.1.2接种方法 将病麦粒均匀撒于鉴定圃的大麦行间,接种量为5.0kg病麦粒/667m²。土表接种后,应做好田间 灌溉,保持土壤水分。 4.4.2穗部接种 4.4.2.1接种期 扬花初期 4.4.2.2接种方法 采用穗部滴注接和法 即在鉴 麦穗扬花 花初 接种前先对穗部喷水,再将 10μL孢子 悬浮 1X10个 个/ml/ 注人麦穗中 小花内,套袋保湿3d,每 次重复至 穗部接种应在阴天或榜晚进行接种后雨水不足 接 喷灌 病情调查 5.1调查时 种房 在穗部# 5.2土表接 种法的严 重度记载及标准 C 5.2.1 调查 方法 每个 重复 穗,根据表工病害症状描述 调查记载每个穗的广 体度 级别 5.2.2严重度分级 穗部发病 级 分级及 症状 述见表1。 级 上表接种条件下赤霉病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描 人 严重度分级 症状描述 0 发病小穗 1 星小穗发病, 2 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25 3 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50.1%~75.0% 发病小穗占总 小穗的 5.2.3鉴定结果 计算鉴定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按式(1)计算。 (1) N 式中: 发病率,单位为百分率(%); N. 发病单株数,单位为株; N 调查总单株数,单位为株。 3 NY/T3060.3—2016 病情指数按式(2)计算。 DI = Z(X. X S,)/ > E(X,. X Smax) i0 式中: DI 病情指数; i 病级数(0~n); X, i的单元数; i级严重度的代表值; Smax 严重度的最高级值。 5.2.4抗性评价 当鉴定圃中中抗对照品种病穗率达25%以上,该批次抗赤霉病鉴定结果视为有效。依据鉴定品种 发病程度(病情指数)确定其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抗性划分标准见表2。 表2土表接种条件下大麦对赤霉病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DI=0 免疫型Immune(IM) 0<D<DIKR 高度抗病型Highlyresistant(HR) DIR<DKDIaMR 中度抗病型Moderatelyresistant(MR) DIaKM<D<DIax-s 中度感病型Moderatelysusceptible(MS) DI>DIar-s 高度感病型Highlysusceptible(HS) 注:DI为病情指数,DIak为高度抗病型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DIax-M为中度抗病型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DIa-s为 高度感病型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 5.3 3穗部滴注接种法的严重度记载及标准 5.3.1调查方法 调查接种穗的发病情况,根据表3病害症状描述,调查记载每个接种穗的严重度等级。 5.3.2严重度分级 接种穗发病严重度划分为5级,即0级、1级、2级、3级和4级。分级及症状描述见表3。 表3穗部滴注接种条件下赤霉病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描述 严重度分级 症状描述 0 接种小穗无可见发病症状 1 仅接种小穗发病;或临近个别小穗发病,但病斑不扩展到穗轴 2 穗轴发病,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25%以下 3 穗轴发病,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25%~50% 服务平 4 穗轴发病,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50%以上 5.3.3 鉴定结果 计算鉴定品种的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按式(3)计算。 S= (X XS) 式中: s 平均严重度; 病级数(0~n); X,—i的单元数; 一i级严重度的代表值。 4 NY/T3060.3—2016 5.3.4抗性评价 当鉴定圃中高感病对照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3级以上)时,该批次抗赤霉病鉴定结果视为有效。 依据鉴定品种的平均严重度确定其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抗性划分标准见表4。 表4 穗部接种条件下大麦对赤霉病抗性评价标准 平均严重度 抗性评价 S=0 免疫型mmune(IM) S<2.0 高度抗

pdf文档 NY-T 3060.3-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3部分:抗赤霉病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NY-T 3060.3-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3部分:抗赤霉病 第 1 页 NY-T 3060.3-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3部分:抗赤霉病 第 2 页 NY-T 3060.3-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3部分:抗赤霉病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3:3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