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060.4—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4部分:抗黄花叶病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barley varieties for resistance to disease Part4:Yellowmosaic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6-12-23发布 201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NY/T3060.4—2016 前 NY/T3060《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抗条纹病; 第2部分:抗白粉病; 一第3部分:抗赤霉病; 第4部分:抗黄花叶病; 一第5部分:抗根腐病; 第6部分:抗黄矮病; 第7部分:抗网斑病; 第8部分:抗条锈病。 本部分为NY/T3060的第4部分。 本部分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扬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许如根、蔺瑞明、邱军、吕超、冯晶、王凤涛、张新忠、郭宝健、陈万权、徐世昌。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 NY/T3060.4—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4部分:抗黄花叶病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大麦黄花叶病抗病性鉴定的技术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部分适用于大麦(HordeumuulgareL.)品种对黄花叶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抗病性评价。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1 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 2. 2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scale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2. 3 抗性鉴定 identificationof 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寄主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2. 4 普遍率incidence 发病植株体单元数占调查植株体单元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在本部分中,植株 体单元为植株。 2.5 严重度severity 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将发 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病情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2. 6 大麦黄花叶病barleyyellowmosaic 大麦黄花叶病毒(Barleyyellowmosaicirus,BaYMV)与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rleymildmosaic uirus,BaMMV)侵染引起的大麦病毒病(参见附录A)。在自然条件下,病毒主要通过土壤中真菌介体 禾谷多黏菌(PolymyragraminisLedingham)传播,携带病毒的土壤主要通过农业机械向四周扩散。 主要病症:植株矮化,分减少,在叶片上形成黄色病斑和短线条纹,侵染后期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有 时在老叶片上出现坏死斑,叶片过早死亡。病株在田间呈黄色片状分布。 3田间抗性鉴定 田间抗性鉴定在鉴定圃内进行。 3.1选址 鉴定圃设在大麦黄花叶病常发区的病田地块中,以保证初侵染源数量足够,满足接种要求。鉴定 NY/T3060.4—2016 具备良好自然发病环境和可控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2感病和抗病对照品种 在正常年份大麦黄花叶病病情级别达4级的大麦品种为感病对照品种,在不同年份大麦黄花叶病 病情级别均为0级的大麦品种为抗病对照品种 3.3田间设计及播种 3.3.1田间设计 采用种,睦面宽度2.0m,哇与哇间开排(灌)水沟。 3.3.2大田播种 3.3.2.1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与当地大田生产 番种时间 ,确保冬前侵染幼苗根系病毒的基数。 3.3.2.2播种方式及播种量 采用人工开沟、点播、覆士 0m.1 宁距0.20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统一编 潘 号,每份材料播种3行 定伤数型 货品种播利 组感病 对照品利 病对照品种。每行均匀点 间隔 播,株距0.05m。 3次 种植2行~ -3行 3.4病情调查及 3.4.1调查时间 m深的土壤温度高于8. 5C时大麦开始出现发病 可进行病情调查。 调查4次,间隔 7d 调查 以病情级别最严重的 一期为鉴定依据 个 调查时目测每 品种群体的发病状况特别注意逆光观察病株的症状 害症状描述,逐 调查项目包括严重度和普遍率 份材料进行逐株调 3.4.3发病程度记载及标 3.4.3.1严重度记载及标准 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 ,田间病害 五级成 重度按0级1 级2 3级、4 级划分 标准及相应的 级 症状描述见表1 花叶病严重度级别及症状描述 严重度分级 症状抽还 一 1 生点状秘绿 2 叶片 褪绿斑数较 怡出现 脉平行的短线条状病 黄花面积25% 3 叶片上初 五积显著扩 展并接 皇花叶状,植株稍矮 <黄花面积≤75% 叶片黄化,植 4 其至枯死,75% 黄花面积 3.4.3.2平均严重度计算 通过对鉴定品种群体中个体植株发病程度的综合计算,确定各鉴定品种的平均严重度。按式(1) 计算。 S= (X, X S)) (1) 式中: S 平均严重度; 病级数(0~n); i X, 病级为i级的植株数; S, 病级为i级的严重度值。 2 NY/T3060.4—2016 3.4.3.3普遍率记载及标准 普遍率用以表示大麦黄花叶病发病的普遍程度,以发病植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表示。每个 鉴定品种随机调查100株/重复,计数发病植株数,计算普遍率。普遍率按式(2)计算。 X100.. (2) N 式中: I 发病率,单位为百分率(%); N 发病单株数,单位为株; 一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 3.5抗病性评价 PUBL 3.5.1有效性鉴定判别 00%时 该批次大麦抗黄花叶病鉴 定结果视为有效 依据鉴定材料 重度)确定其对大麦 黄花叶病 平,其评价标准见表2。若 出现明显的抗、感关型,应在 个鉴定群体中 周查表中注明抗性分寓 表示 S 大麦对黄叶病抗性评价标准 平均严 抗性评价 TURA 免疫mneaM) 高抗病型ighlyresi tantHR 中度抗病型Moderatelyres stant(MR) susceptible(Ms 3.5.3 鉴定 重复! 第1年 正在 病画 黄花叶病表现抗性的 鉴定品种,翌年 在同一鉴定圃中进行 重复鉴定 根据两年抗性 情级别为准。 4. 鉴定记载表格 大麦抗黄花叶病鉴定结果记载 附录 检测质量控制标准 5 5.1 抗病性评价结论,每个品种需要鉴定2 记录最高严重度。 5.2 当参加鉴定品种首次出现中抗、高抗及免疫时,应当于翌年进行重复鉴定1次。 3 NY/T3060.4—201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大麦黄花叶病病原物 A.1学名和形态描述 大麦黄花叶病病原物包括大麦黄花叶病毒(Barleyyellowmosaicvirus,BaYMV)与大麦和性花叶 病毒(Barleymildmosaicirus,BaMMV),都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aYMV粒子 略微弯曲杆状,病毒粒子长度(275nm和550nm),直径13nm,单链RNA。大麦是其已知的唯一寄主。 该病毒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已发现我国大麦黄花叶病病毒存在6个不同的BaYMV株系和1个 BaMMV株系,BaYMV株系主要分为A类和B类,A类有A1和A2两个株系,B类有B1、B2、B3、B4 四个株系。 A.2传毒介体及传播方式 BaYMV和BaMMV的传播介体为禾谷多黏菌(PolymyragraminisLedingham),是一种习居于 土壤中的真菌,也是专性寄生于大麦根部的弱寄生菌。BaYMV和BaMMV病毒粒子存在于休眠的禾 谷多黏菌孢子内,休眠孢子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病毒随游动孢子侵入植物根部细胞而侵人植株体内。 自然条件下,BaYMV和BaMMV主要通过含有携带病毒的传播介体的土壤、病根残体随农业机械和田 间流水等方式向四周扩散。实验室内也可经病株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但比较困难。病毒不能经种子、昆 虫传播。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NY/T3060.4—2016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大麦品种抗黄花叶病鉴定结果记载表 大麦品种抗黄花叶病鉴定结果记载表见表B.1。 表B.1 年大麦品种抗黄花叶病鉴定结果记载表 病情级别及发病株数 编号 品种名称 来源 平均严重度 抗性评价 0级 2级 3级 4级 注1:鉴定地点 海拔高度 经纬度 注2:播种日期 注3: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 注4:接种日期 注5:调查日期 鉴定负责人(签字):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NY-T 3060.4-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4部分:抗黄花叶病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3:3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