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ICS 65.020 B 16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255—2018 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quarantin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8-12-01实施 2018-07-2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 NY/T3255—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世平、王晓亮、李潇楠、毛红彦、杨丽荣、丁华峰、焦永吉、孙炳剑、闵红。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NY/T3255—2018 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全蚀病的监测和防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全蚀病的监测和综合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活所有的修 GB7412小麦种 子产 地检疫规程 GB15569农 间药效试验准则 小麦全蚀病 GB/T17980 109 部行 3监测 S 3.1监测区域 作业道路 重点监测小麦制繁种基地、从疫情发生区调引小麦种子的种植区农机跨区 路沿线以及以小 RCH 麦秸秆为原料的造纸口周边 力等高风险区域 3.2监测时间 小麦整个生长期重点监测成株其 3.3监测方法 3.3.1访问调查 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 等小麦种植者询间 美病虫害发生情 向当地植保 麦 似症状(参见附录A及其发生地 时间、危害情况等 况,特别是田间曾 信息,分析是否存在可 3.3.2踏查 观察田间小麦有无全蚀病发病症状(参见附录 在小麦不同生长期 情况,做好记录。发现有 A),必要时可采用定点系统调查 同时周 病虫害发 疑似症状的植株,在标记发病田块位置的同的采样进行室内病原物检测 3.3.3系统调查 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田间定点调查。从苗期每30d调查一次,采取5点取样或随机取 样方法,每点选取植物100株进行调查,也可根据需要增减调查数量。 3.3.4普查 在小麦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辖区内小麦进行全面踏查,确定并记录小麦全蚀 病发生地点(田块)及发生程度,小麦全蚀病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见附录B。 3.4监测报告 记录监测结果并填写《小麦全蚀病田间调查监测记录表》(见附录C)。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 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 3.5记录保存 详细记录、汇总监测区内调查结果。各项监测的原始记录连同其他材料妥善保存于植物检疫机构。 1 NY/T3255—2018 4防控技术 4.1检疫措施 4.1.1种子检疫 使用检疫合格的小麦种子。小麦种子产地检疫按照GB7412的规定进行,调运检疫按照GB 15569的规定进行。 4.1.2保护无病区 禁止从小麦全蚀病疫情发生区引调种子。确需调种的,必须经过产地检疫合格,并在播种前使用有 效药剂拌种。跨区作业的农机具,从疫情发生区转移到无病区作业前,必须彻底清理,严禁携带病区土 壤和病残体。 4.1.3铲除新传入零星疫情点(区) 疫情监测过程中,若发现零星疫情点,要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对于较大的发病中心 (区),要高茬收割,并在收割后拔出麦茬就地烧毁。同时,对疫情点及周围土壤进行土壤熏蒸,防止病情 复发。 4.2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水旱轮作或改种非寄主作物(大豆、甘薯、大蒜、油菜等)3年以上;禁止使用病 田秸秆、麦糠区制粪肥,避免大水漫灌;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 4.3药剂防治 4.3.1土壤处理 播种前,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kg~3kg拌细土20kg~30kg,前均匀撒施或施人 播种沟中。 4.3.2药剂拌种 使用12.5%硅噻菌胺20mL拌麦种10kg,或3%苯醚甲环唑40mL~60mL拌麦种10kg 4.3.3药剂灌根 小麦返青期,可采用申嗪霉素、硅噻菌胺等杀菌剂顺垄喷浇,或用荧光假单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 生物菌剂基部喷雾。 5防控记录及存档 收集、记录、整理小麦全蚀病防控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和资料,建立专门档案,妥善保存。主要信息和 资料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面积、危害程度、采取的防控措施、防控时期、防控效果等。 信息服务平台 2 NY/T3255—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小麦全蚀病田间症状 引起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tritici)。小 麦全蚀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节~2节,地上部的症状(如枯白穗)主要是由于根 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而以成株期症状最为明显。各生育期主要症状如下: A.1幼苗期 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发病麦苗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病株易从根部拔断,严重时造成麦苗连 片枯死。 A.2返青拔节期 病株返青迟缓、分少,根部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麦田出现矮化发 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A.3灌浆至成熟期 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根部变黑,植株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 色菌丝层,呈“黑脚”状;近收获时,在潮湿的环境下,可以见到黑色点状凸起的子囊壳。 小麦生长后期,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可引起与小麦全蚀病近似的症状。小麦全蚀病与其他3 种常见根部真菌病害症状比较见表A.1。 表A.1小麦全蚀病与其他3种常见根部真菌病害症状比较 病害 全蚀病 根腐病 茎基腐病 纹枯病 病原菌 禾顶囊壳 禾旋孢腔菌 禾谷镰刀菌 禾谷丝核菌 茎基部和根变褐色,叶 黑根,茎基部表面呈“黑 典型特征 基部变褐色,茎节部可 叶鞘和基部茎秆出 鞘和叶片上常出现褐色病 脚”状 出现紫红色霉层 现云纹状病斑 斑 变褐,从士中拔出时,根 根不易拔出,茎基部易 根部 变黑腐烂,易断 正常 毛和主根表皮脱落 断 出现中间灰白,边缘 叶鞘内侧出现黑褐色菌 基部叶鞘 变褐,病斑不规则 基部变褐·病斑不规则 褐色的梭形或云纹状 丝层 病斑 基部变褐,节部出现紫 严重时茎秆上形成 茎基部 表面变黑,不腐烂 病部褐色,不腐烂 红色霉层 梭形或云纹状病斑 3 NY/T3255—2018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小麦全蚀病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小麦全蚀病危害程度以每个植株根部受侵染的百分率为依据 0级:无病; 3级:小麦变黑根面积占根部总面积的6% 根面积占根部面积的21 5级:小麦变黑 7级:小麦变黑根面积上根部总面积的41% 9级:小麦 服务平台 NY/T3255—201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小麦全蚀病田间调查监测记录表 小麦全蚀病田间调查监测记录见表C.1。 表C.1 小麦全蚀病田间调查监测记录表 调查单位: 调查时间: 编号 作物品种 调查地点 调查株数 疑似症状表现株数 监测(检测)结果 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调查人(签字): 5

pdf文档 NY-T 3255-2018 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NY-T 3255-2018 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 第 1 页 NY-T 3255-2018 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 第 2 页 NY-T 3255-2018 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3:3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